
谈恋爱,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。
而看人谈恋爱,更是同时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共鸣感。
2018年,以《心动的信号》第一季为代表的情感观察类综艺接连热播,开拓出了这一国内综艺市场的热门赛道,各大平台接连推出多档同类节目:《喜欢你我也是》《半熟恋人》《怦然心动20岁》《恋爱到结婚的距离》……在制作愈发成熟的同时,也催生了内容的迭代升级,屏幕前的观众嗑得真情实意,同时也为荧屏中的分分合合感慨不已。
转眼间,《心动的信号》已经播至第六季,依然热度不减,话题频出。
一年又一年,情感观察类综艺早已经不再是新鲜事物,观众俨然愈发冷静,面对甜到发腻的“粉红泡泡”,未必会一味买单。创作团队如何在同类型节目中突出重围、对“恋爱”予以“差异化”的诠释?如何增强环节设定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?如何引导观众积极思考有关恋爱的话题?溯其根本,便是当积极开拓新视角。
CP“发糖”,微甜就好
打造有真实感的“恋爱代餐”
在《人类激励理论》一书当中,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·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,将人的需求按照阶梯从低到高的顺序分类排序,即生理需要、安全需要、社交需要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。随着社会发展程度的不断提升,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改善,便开始寻求精神需求的满足。情感观察类综艺,即是符合精神需求的产物。
相较于虚构的爱情主题影视剧,情感观察类综艺主打“真实感”,更加贴近大众生活,更高频牵动观众情感,引导产生共鸣。嗑素人CP,从细节处找“糖”,这些都是观看情感观察类综艺的乐趣所在。近期热播的《心动的信号》第六季,便是直截了当地将恋爱在生活当中的占比予以展现——其不再片面、单一地展示恋爱故事,也没有刻意撒糖、戳少女心,而是保留了嘉宾们各自忙于学业或职场、认真努力生活的一面。
与前五季相比,《心动的信号》第六季在素人嘉宾的选择上视角覆盖更广,在“信号小屋”里,从勇敢追爱的学生党到早出晚归的打工人,金融从业者,前国乒选手等,不同的身份代表着不同的群体类型,但都是自身领域的佼佼者。这一季节目侧重于深度展现嘉宾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状态,用更为真实的情感关系,让观众产生代入感。
杨汝晴是这一季后来加入的女嘉宾,在表达爱意的过程当中,她一直都是自信的姿态,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,也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。
在她的故事线里,没有一见钟情、霸道总裁的经典甜宠桥段,而是把主导权紧紧抓在手里。她不仅会主动追求,能提供情绪价值,也会坚守底线,甚至提醒男嘉宾“如果给过你几次机会,但是你没有好好珍惜与把握,那么缘分就会失去。”
虽然看似在时间上失去了优先权,但是这位小屋里的姐姐,用自己的魅力和智慧翻转局面,情感变化铺叙得自然真实,让观众在观察赞叹的同时生发启发共鸣。
探索情感“高端局”
直面人性的变化无常
随着情感观察类综艺越来越多,以人物为原点,由点及面,创作触角逐渐延伸向了婚恋价值观等时下热点的社会议题,这也是保持观众关注度,提升收视数据,扩大目标受众的关键法宝。人生无常,爱情也是如此。在综艺当中,陌生的单身男女会通过短时间内的密切接触让感情迅速升温,而在综艺之外,疲于应对生活琐碎的也会让伴侣不可避免出现分分合合。
知名美妆博主王睡睡和丈夫张硕,是最近热播的《再见爱人》第三季当中最有争议的一对嘉宾。两人在艺考班相识,张硕对王睡睡一见钟情,死缠烂打两年,在父母的催婚下,他们举办了婚礼,却迟迟没有领结婚证。婚姻生活三年的琐碎让两人之间的浪漫荡然无存,婚前对妻子无微不至的张硕,婚后却耐心尽失,甚至眼里全是厌弃。
情感是一种感性的事物,具有不可预测性,其发展也往往是不可控的,全凭当事人的内心使然。日积月累的矛盾,周而复始的争吵,其实王睡睡心里早已清楚,张硕不再值得她去爱,但却还是坚持了一年又一年。他们将自己的矛盾呈现在荧屏上,不仅是对自己情感矛盾的剖析,更是通过他们的个例反映当前社会两性关系普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,而第二现场的主持人、明星嘉宾观察员结合第一现场的真实情况所进行的讨论,更是引发观众的思考与探究。
走出乌托邦式爱情空想
引领积极健康的情感观念
德国当代著名的系统论社会法学家卢曼曾经提出这一论调:爱情是最重要的,可也是一种最难捉摸、几乎非理性的人际关系形式,是概率极低的关系——当然,爱情的魅力也在于此。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行动方式,两个互为“偶然”的个体要达成亲密的一致、并协力维系,其本质就是一场风险极大的博弈。从这一角度来说,通过综艺寻找真爱,或是通过综艺解决情感危机,本身就是一个“伪命题”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情感观察类综艺对年轻群体的心理需求起到了一定的挖掘效应,给观众带来了新鲜的观感。
在“泛娱乐化”的时代,情感观察类综艺的高话题度展现出了显著的影响力,但也一定程度上浮现出了虚幻的爱情泡沫。在拍摄现场诸多镜头的“凝视”下,嘉宾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得尽量完美,呈现出来的情感状态往往过于理想化,这样的情况,在现实生活里并不具备参考意义。与此同时,观察员所发表的评论承载着个人喜好,也会对观众的判断造成间接影响。虽然市场可观,但是大多数节目都浅显地停留在甜蜜撒糖、制造矛盾冲突上,流量为王,尚欠深度。
关于当下中国年轻人的情感话题,有着太多可以挖掘的看点。如何在建构内容的过程当中,引导年轻群体建立积极健康的婚恋观、人生观?这是情感观察类综艺的初心所在,也是进一步开拓新视角的创作方向。随着这一类别内容制作的逐渐规范和升级,可以看到,如今的情感观察类综艺已经从追求“配对成功”的结果导向,进化到了更加关注个体成长、探讨情感交流的层面。随着情感观察类综艺迭代发展至今,其内容在深度融合社会议题的基础上,已经实现了高度细分,在主题设定和叙事策略上越来越敢于戳破“粉红泡泡”,展现出了愈发开阔的创作视角。
